东方和讯 | 中国保险行业车险竞争力报告 第11期(2024年度版)
【编者按】
2024年,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于中国车险行业而言,无论在满足客户需求还是自身能力建设方面频发挑战,行业转型升级已经来到了临界点。本期中国车险竞争力报告总结评价中国车险行业各经营主体在2024年遇到的问题、呈现的特征,预判行业发展趋势,并针对新能源汽车在商用环境下客户投保难、保司盈利难的现状,给出行业解决方案及具体的产品化设计。东方和讯提出:应开发 “基于运单的车险行程保单”产品,通过车联网技术+互联网模式,实现商用车保险基于运单的“一单一价一结”,将UBI率先在商用车领域落地,在市场上与传统年度制商业车险保单实行“双轨制”并行试点,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市场难题。
摘要
本期中国保险行业车险竞争力行业平均得分为77.81分,环比第10期下降0.49分。面对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局面,中国车险行业整体承压。
2024年,中国车险行业保费收入9136.73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大关,比2023年的8778.86亿元增长4.08%,落后于财产险行业保费5.55%的增速。车险业务占财险公司保费规模16906.89亿元的54.04%。
2024年中国车险行业合计实现181.98亿元承保利润,在全部经营车险的66家公司里面,有30家现了承保利润或基本打平。
本期行业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3.75%,在2024Q4略有翘尾。监管部门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后,本年综合费用率水平维持在自《中国车险竞争力报告》发布以来的历史低位。
本期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为74.14%。整个2024年度的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均在三年平均值(71.55%)以上。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新设计、新动力、新材料,保险公司理赔端压力骤增,不单是网约车/出租车、新能源卡车在困扰保险行业,新能源私家车也给传统保险经营模式和产品设计提出了挑战。
本期观察与思考:
针对新能源网约车/出租车购买商业车险难题,国家发改委北斗数字化车险及保险产业应用首席专家白玉玮提出,“应依托卫星车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成果,创建智慧交通与保险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开发匹配新能源网约车/出租车运单的“车险行程保单”保险产品,在市场上与传统商业车险实行“双轨制”并行试点,实现UBI车险在网约车/出租车保险服务领域的率先落地,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市场难题。”
白玉玮博士就开发“车险行程保单”的必要性、可行性、施行关键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白玉玮认为,传统按照年度承保的商业车险保单期限设计已经无法全面覆盖网约车/出租车高频碎片化行程风险;传统按照使用性质区分保险客群属性的承保方案已经无法精准匹配用户不同用车场景下的各类风险;传统依赖大数法则与行政干预共同作用的定价设计已经无法实现既能满足客户保险需求又能保证保司承保盈利的要求。
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车险UBI产品在商用车保险服务领域的有效落地;高并发、碎片化的保险产品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车联网大数据应用可弥补保险公司传统精算“大数法则”的不足,实现对于个性化保单的差异定价;实施“车险行程保单”是车险改革破局的机会。
基于车联网大数据应用的“行程保单”将是检验保司市场挖掘、个性化产品设计、数字化运营能力的试金石,将其实现需要思想与技术的升维。在具体施行时需要重点关注构建行驶风险地图、系统安排承保风险、选好试点对象和区域、产品开发和技术实现的关键点等内容。
正文
一、产业发展情况
其中,作为中国车险领域双寡头的人保财险车险保费收入2973.94亿元,同比增幅4.12%,市场份额32.55%,比去年同期增长0.01个百分点。车险业务结构占比55.27%。
平安财险车险保费收入2233.01亿元,同比增长4.42%,市场份额提升到本年的24.44%,增长0.08个百分点,保费增速超越传统老三家财险公司的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车险业务结构占比攀升至69.39%。从各期车险竞争力报告指标可以看出平安财险在车险市场上坚定不移的获客战略。
太保财险车险保费收入1073.02亿元,不到平安财险的一半,市场份额11.74%,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车险业务结构占比53.32%。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旺盛的态势,太保财险与平安财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市场策略。
成立30年的华安财险车险保费规模114.51亿元,保费规模同比下降10%,是市场规模前十名里降幅最大的公司。
经历接管重组的原天安财险,在2024年完成更名的申能财险全年车险保费收入104.05亿元,比去年微降,目前依然处在盘整状态。
泰康在线车险保费收入30.74亿元,同比2024年增长28.85%;众安财险车险保费收入20.51亿元,同比增速29.75%,双双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互联网模式正在车辆用车保险生态中慢慢形成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
现代财险车险保费5.55亿元,增速超过179%,但竞争力得分依然处于行业尾部,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入主现代财险已经五年,依然未探索出网约车保险的创新之路。
鑫安汽车保费规模增长失速较大,同比下降37.74%,依托一汽集团的专业车险公司依然未探索出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 承保利润情况
其中,车险双寡头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行业利润贡献度分别为69.04%和30.07%,比2023年的87.34%和43.79%均有所下降。
太保财险利润行业贡献度6.68%,比2023年的14.54%亦有下降。
作为中国财险市场保费规模第五大的中华联合从2022、2023年度车险承保盈利转为亏损。
互联网属性的泰康在线和众安财险在车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继续保持承保盈利。
区域性的华海财险、中路财险、北部湾财险继续保持承保盈利,泰山财险则由盈转亏。
现代财险承保利润率-25.68%,网约车保险在传统产品与经营模式下难见起色。(见表2)
三、综合费用率情况
图1.车险综合费用率变化情况
本期行业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3.75%,在2024Q4略有翘尾。(图1)
东方和讯对连续3个完整年度的中国车险综合费用率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管控期间整个行业维持了之前的费用标准,在疫情结束之后的2023年费用高企在三年平均线(26.15%)之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由于疫情管控造成的生产生活用车行为减少,风险熵值下降,反映在2022的保险财务报表上,使得经营者错误判断形势,对于传统车险经营模式和旧式车险产品再次重拾信心,这也给如今的车险经营困境埋下了伏笔。其间,东方和讯也在各期竞争力报告中不断预警,提醒行业各方应在财务报表状况好转的窗口期加大创新研究,探索转型升级。在监管部门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后,本年综合费用率水平维持在自东方和讯发布中国车险竞争力报告以来的历史低位。
图2. 2024年12月各公司车险综合费用率情况
指标显示,只有少数公司的综合费用率在市场平均水平以下。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作为车险双寡头在费用领域具有极大的规模经济效用,可以用较低的费用实现客户触达与运营,但绝大多数市场主体不具备这种能力。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较低的费用也会造成获客难度增大,服务质量下降,对于客户是不友好的;同时节制费用投入也会抑制创新研究,导致产业升级受阻,行业转型困难。渤海财险、鑫安财险这样的综合费用率水平我们认为不会是长久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属于一种非理性的策略。(图2)
四、业务赔付情况
图3.车险综合赔付率变化情况
2024年12月,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为74.14%。(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2024年度的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都是在三年平均值(71.55%)以上。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新设计、新动力、新材料,保险公司理赔端压力骤增,不单是网约车/出租车、新能源卡车在困扰保险行业,新能源私家车也给传统保险经营模式和产品设计提出了挑战。保险公司几乎要面对新能源汽车全链条的新风险挑战:新设计,有的是哗众取宠,有的是反传统驾驶习惯,有的是反应急安全,车身与传感器一体化也在车辆事故时扩大了损毁范围;新动力,电池损失的鉴定与维修已经成为了保险理赔的噩梦,电池部分占整车成本极大比例,现阶段又没有可靠的能够为各方接受的检测标准和定损规则,使得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电池损失理赔中变成了弱势一方;新材料,大量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相较于机械结构增大了系统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在保险理赔时增加了换与修的鉴定难度。
图4. 2024年12月各公司车险综合赔付率情况
五、车险竞争力情况
在竞争力分析中,通过色阶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各家主体各期的得分与排名情况,绝大部分公司具有稳定性,也能通过指标波动印证个别公司经历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表3右下部份的红色区域呈三角形扩大,意味着更多的公司竞争力得分在下降,跌入深水区。
人保财险本期得分91.96分,其庞大机构支撑的客户运营能力使其对于行业利润贡献比例高达7成,随着对央企考核的加强,我们认为未来人保财险的竞争力会依然处于高位。
平安财险本期得分84.79分,其在下沉市场的获客战略、积极承接新能源汽车客户的策略,使得车险业务结构逐年攀升,到本期已经接近全部保费收入的7成,指标信息显示了其强烈的前瞻性,未来维持较强的客户运营水平,保持较高的车险竞争力。
纵观中国太保的发展历程,在关键节点上总有令人迷惑的操作。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代面对中国私家车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的机会,被中国平安凭借电话营销一举赶超。在新能源动力+智能网联汽车迅猛发展的现在,失去车险客户就意味着在未来智慧交通保险领域的主动撤出。从竞争力报告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太保现在车险的业务体量和运营能力已经加速被中国平安甩开。未来车险转向智慧交通保险的时候如何获客与运营是个课题。
国寿财险、大地财险、太平财险在经历了波动以后本期的竞争力得分都有所上升,同样作为金融央企子公司(分别对应中国人寿集团、中国再保集团、中国太平集团),不缺乏资源和能力,影响经营结果的可能更多的在于战略方向和主观能动性上。
中华联合财险本期竞争力得分46.92分,排名第22位,车险承保亏损。
作为集团整体上市子公司的阳光财险本期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环比上期向上跨越了18个身位,原因在于其经营指标终于在年底实现了承保盈利。
永安财险本期竞争力排名年度稳定在了前十名的梯队里。
华安财险换帅之后继续呈现业务规模的收缩态势,竞争力得分开始上升。但下一步何去何从还有待观测。
申能财险接受天安财险全部业务之后,正在经历一个磨合期,车险经营的战略、战术、技术选择与适配将会对经营团队是一个考验。
互联网模式的泰康在线继续保持了好的竞争力的水平,本期竞争力得分61.98分,继续保持前十强身位。
现代财险本期得分18.77分,排名66位,依然没有解决网约车保险的难题。
六、观察与思考
近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息称,“有群众反映某保险公司对其公司新能源出租车只承保交强险,不承保商业险,导致公司部分车辆无法购买商业险。基于此,监管部门开始核查,并给出了处理结果。约谈公司、通报问题、实地走访调查,最终该公司成功购买商业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个例,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使监管鼓励险企对新能源出租车商业险做到“愿保尽保”,但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很多险企依旧望而却步。”
对此,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先导示范工程北斗数字化车险及保险产业应用首席专家白玉玮指出,新能源网约车/出租车保险业务是商用车典型应用场景下中国保险行业绕不开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也给业界、学界以及监管方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白玉玮博士认为,“应依托卫星车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成果,创建智慧交通与保险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开发匹配新能源网约车/出租车运单的“车险行程保单”保险产品,在市场上与传统商业车险实行“双轨制”并行试点,实现UBI车险在网约车/出租车保险服务领域的率先落地,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市场难题。”
必要性
1. 传统按照年度承保的商业车险保单期限设计已经无法全面覆盖网约车/出租车高频碎片化行程风险。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362家网约车平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748.3万本,登记车辆320.6万辆,日均订单量超过3000万单,平均订单价格在15元左右,同时还有136万辆巡游出租车也可以在网约车平台上接受订单。在无法得到传统商业车险的保单保障下,意味着每天有多达千万次的网约车/出租车行程处于风险裸奔状态。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不是简单的约谈个别保险公司或者强制要求份额分摊就能解决的。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5年工作着力点上要求,“在立和破的辩证关系中,强调先立后破,即在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逐步优化和淘汰旧机制”,保险行业应在创新方面做实做深功课,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为己任,探索模式创新以及产品创新。
2. 传统按照使用性质区分承保标的属性的核保设计已经无法精准匹配用户不同用车场景下的各类风险。尽管都属于商用承运性质,巡游出租车、网约专车、网约快车、网约拼车、网约顺风车等不同应用场景赋予了承运车辆和驾驶员差异化的风险属性与风险层级。针对不同风险属性和风险层级的营运车辆,需要拆分识别及量化评估订单开启过程中的承运状态和未接受订单非运输状态的风险情况,从而才能给出合理的保险方案。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传统年度制保单没法进行拆分切割,对于有过网约顺风车记录的私家车发生非运单时间内的保险事故进行拒赔处理,也是不公平的。
3. 传统依赖大数法则与行政干预共同作用的定价设计已经无法实现既能满足客户保险需求又能保证保司承保盈利的要求。网约车/出租车的道路交通事故风险保障需求与其使用量为正相关关系。传统依托历史承保理赔数据的车险定价方法缺乏生成时效性,也不具备与风险匹配的足够弹性,因此保险公司精算不得不采取推断从宽原则的保单定价来覆盖使用量大的承保标的,并且认为客户可能具有对保险公司的风险逆选择倾向,而在市场无法达到高保费充足度情况下,保险公司对于这部分客户进行了剔除(即前面新闻所述的“部分车辆遭到拒保”)。反之,对于客户使用量较小的承保标的亦未获得较低的保费价格。
可行性
1. 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车险UBI产品在商用车保险服务领域的有效落地。UBI(Usage-based Insurance)是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商用车保险服务领域开发UBI保险产品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一, 基于对联网运营车辆运行状态“全域、全时、全量”数据采集与加工,可以实现车辆使用场景的清晰细分和使用量的精准衡量,进而即时生成与运单风险匹配的保险方案和保险费,在实务操作上做到一单一价一结。第二,通过对来自于保险、运营平台、车辆、驾驶者、运单、地图、气象等不同维度的多元异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可以构建行驶风险地图、刻画承保标的立体风险画像、生成“行程保单”并实施动态风险预警与减量管理。
2. 高并发、碎片化的保险产品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匹配航意航延、网购退货、酒店取消、外卖延误、家电延保、手机碎屏等应用场景的互联网保险近年来迅猛发展。目前,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运营平台可以处理每秒百万级以上的保险订单。以共享单车保险业务为例,共享单车已在全国400个城市运营,每天有效运营数量约为1500万辆,全国日均订单量达4700万单,在共享单车保险服务方面,以客户订单生成,从开锁到关锁为保单有效起止时点,互联网运营平台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海量、高并发、碎片化的线上保单承保支持。
3. 车联网大数据应用可弥补保险公司传统精算“大数法则”的不足,实现对于个性化保单的差异定价。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s)是传统车险定价的重要依据,它依赖于大量的历史承保理赔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确定车险的费率。在网约车车险中,大数法则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网约车行业的特殊性,其车辆使用频率高、行驶风险大,传统的车险定价模型无法准确反映网约车的风险水平。此外,网约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传统的大数法则难以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大数据应用(Big Data)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约车的实时行驶数据、驾驶行为数据、车辆故障数据等多维度数据,对网约车的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和定价。大数据应用可以不受历史数据的限制,能够及时发现网约车的新风险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调整保费。例如,通过对网约车的实时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某一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保险公司可及时更新行驶风险地图进而调整该地区网约车的保费。
4. 实施“车险行程保单”是车险改革破局的机会。基于运单的网约车“车险行程保单”产品优势在于:第一,实现精准定价。结合车联网和UBI技术,保险公司可根据网约车的实际行驶情况和驾驶行为,为其制定更加精准的保费方案,提高保费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第二,控制行程风险。通过实时监控网约车的行驶数据和驾驶行为,保险公司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向司机发送预警信息、调整保费等,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第三,提升客户体验。基于运单的车险行程保单产品可以根据网约车的实际行程,为其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保险服务。例如,网约车司机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选择购买单次行程的保险,而不必购买一年期的保险,降低了保险成本。“行程保单”和传统商业车险在市场上“双轨制”并行,让市场和客户来做评判,这是先立后破的政策精神在保险业服务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
施行关键点
如何有效构建行驶风险地图、对接网约车/出租车运营平台、设计保障与服务条款、厘定风险费率、制定理赔规则等一系列实务,将检验保司车险团队的能力,是对长达二十余年躺赢赚钱的中国传统车险从业者的一次洗礼,也将是市场对行业主体的一次洗牌。如果说,传统年度制商业车险保单是司机依赖于低头查看纸质地图和高速路口人工“带路”导航时代的保险产品,那么基于互联网运单的车险行程保单就是与高德、百度电子地图导航时代同行的新一代保险产品。基于车联网大数据应用的“行程保单”将是检验保司市场挖掘、个性化产品设计、数字化运营能力的试金石。打个比方,传统商业车险保单是计算规则图形的方法,使用简单算术方法就可以实现,UBI性质的车险行程保单则是计算不规则图形的方法,需要微积分知识才能实现,这需要思想与技术的升维。
1. 关于构建行驶风险地图。这是实现车险行程保单的基础。当每一条网约车运单行程反映到行驶风险地图上时,数字化平台会即时给出一个相应的行程基本保费,承保公司基于行驶风险地图行程基本保费,结合车辆要素、司机要素、平台要素、运营属性、运单场景化要素(类型、时点、时长、里程、天气,甚至突发事件)等叠加因子实现行程保单保费逐单定价。鉴于,构建行驶风险地图须基于中银保信理赔数据、交通管理部门事故数据、车联网平台预警数据、地图商路况数据等多信息源,因此,应创建智慧交通暨保险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的基础上,实现多方数据要素资源的交互、共享、复用(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考虑需调取数据资源,协调多方配合,行驶风险地图不必一蹴而就全国覆盖,可由一地、一市,及至一省逐步建立,拼接完成。目前,中银保信已经开发出“全国车险信息平台道路风险地图系统”,上海保监局发布过上海市道路风险地图,一些科技企业也在研究类似的“道路风险系统平台”,可针对具体场景改造升级为可提供动态风险计算的网约车行驶风险地图。
2. 关于系统性安排承保风险。在新时代的改革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出于经营稳健考虑,“车险行程保单”初期试行阶段,在新精算技术体系下,应更注重对于风险的精分与管控,在精算与数据处理环节,算法模型可以参考锚定传统商业车险满期赔付情况进行校验并及时调整,避免失控;在财务与再保环节,原保公司可与再保公司就此新业务签订不低于三年期的分出合约,以期分摊风险、平滑财务指标;在保后运营环节,保司运营中心应做好匹配订单的精细化风险减量管理与事故精准还原;在损失鉴定环节,中保研以及第三方等相关机构应加快研究新能源汽车损失(特别是电池损失)的检测、鉴定、维修、更换标准,提高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生态中的话语权,支持事故后减损控赔。另一方面,在保险组织模式创新领域,承接商用车安全管理的交通安全统筹单位在向相互保险组织转进,纳入金融领域正规化管理时,可“先立后破”,以立为主,独立运作创新产品。
3. 关于试点对象与区域选择。网约车业务有360多个全国或地方运营平台持牌经营,已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开通业务, 全国共有68家财险公司具有商业车险经营资质,多达2000多家交通安全统筹公司也在觊觎这块业务。选好试点对象和区域对于印证理论、实现落地极为关键。
4. 关于产品开发与技术实现。不同于对共享单车的保险服务,网约车/出租车业务面临的风险更复杂、风险暴露后损害强度更大,因此其产品设计和技术实现难度更大,特别是构建行驶风险地图,需要很强的时空大数据处理能力。在产品设计方面,具有跨界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产品经理很重要,深入洞察用户特征,抽取关键要素提出开发需求,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精算师、核保师、理赔专员共同服务于产品经理。在技术实现方面,中小型保险公司自有信息化团队可能无法独立实现技术开发与运营,滴滴、曹操、美团、高德等专业运营平台或撮合平台缺乏保险及精算专业知识或未真正与其控股的保险公司做专业融合,因此,对于具备产品实现能力的第三方科技公司或具有科技属性的MGA(管理型总代理)的持牌保险中介机构存在商机。
东方和讯认为:基于运单的网约车“车险行程保单”是一种创新的保险产品,它结合车联网和UBI技术,可为网约车行业提供更加精准、灵活、便捷的保险服务。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这种产品将会在网约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可以有效复制到能够与运单/货单关联的商用货车保险领域,服务更多面临保险困境的客户,改善行业生态,实现产业进阶。